国医大师刘敏如简介![]()
刘敏如,女,1933年05月04日生,四川省成都市人,祖籍四川德阳,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位女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四川省卫生计生委首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澳门政府卫生局中医药顾问、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首席专家、世中联养生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会长,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顾问、香港大学东华三院临床教研中心中医顾问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副会长;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刘敏如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医人,是中医界难得的医、教、研、管复合型人才,是当代中医女科承上启下的传承人代表。她的学术思想遵古不泥古,衷中参西,致力创新。她临床经验丰富,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学生们誉她是“教学上的严师,生活上的慈母”。
她在专研西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全科知识的基础上,专攻中医妇科学,是发展女性大健康的首倡者,致力于中医妇科学理论与临床的正本清源。她在致力于中医妇科学学术发展的同时,认识到中医妇科基础理论及疾病学病种等方面存在着缺漏,因而进行了有关研讨。在理论上,她论证了脏腑、经络、气血是调节生殖周期的生理基础,提出了脑—肾—天癸—冲任—胞宫是调整月经周期的生殖轴心,精辟地概括健康是形与神俱,以应天地的动态表达,表述女性“女子,以阴为本,阴主藏主守,其形在外,以阴柔之质为态”的女性形象,并提出养形、练神,修为的养生措施。在临床上,她对痛经何以非经期病理犹存而未及疼痛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对中医学的月经周期的论述只涉及产生机理,而未探究中医学对月经周期调节的机理进行了补遗研究。她的“肾气为根,保阴为本”的学术观点对妇科临床与科研颇具指导意义。她在论证“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观基础上,采用补虚(气阴双补)化瘀(活血逐瘀)作为产褥复旧的治未病大法;在妇科疾病学方面重视中医疾病学的新病及疑难病研究,如经水早断(卵巢早衰)、胞中脂膜壅塞诸证(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疼痛诸证,女性骨疏证等,补遗了中医妇科病种的缺如。此外,她对不孕症、子宫出血病(月经不调、子宫功能不良性出血等)、妇科郁症、妇科肿瘤等疑难病论治颇具心得,提出妇科十大证,体现了中医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法则,研究出“产泰”“资癸女贞丸”“资癸元阳丹”“滋阴荣颜丸”“养精壮本丹”“益宫宁血口服液”“妇幽净泡腾片”等药品。 她还参加了历届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妇科教材及参考书的编写,现正编著《女科历代医籍选集》《女科新病种新编》《妇科外治重拾》《女科临床中药与方剂》(暂名)《卓雨农妇科治疗学经验方解读》等,多次出席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巴黎、伦敦等国际中医学术会议大会讲演。 近几年,她重负传承使命,改革传授模式,以“直线式”(中医妇科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传承)与“方圆式”(周边学科辅助、支撑)相结合,深研与普及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传承效果。这位健康的老中医还要求自己走基层,每年带领弟子到基层,甚至到偏远山区进行义诊及临床指导。 她在专业上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与时俱进,调整学术理念,力倡中医妇科现代化,接受真实世界观念,运用大数据方法,从基因水平探索中医现代化,并正进行着相关研究。 |